分类目录归档:ubuntu

ubuntu运行locale命令报错

报错如下:

root@AY1211110910427107334:~# locale
locale: Cannot set LC_CTYPE to default locale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
locale: Cannot set LC_ALL to default locale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
LANG=en_US.UTF-8
LANGUAGE=en_US:en
LC_CTYPE=zh_CN.UTF-8
LC_NUMERIC="en_US.UTF-8"
LC_TIME="en_US.UTF-8"
LC_COLLATE="en_US.UTF-8"
LC_MONETARY="en_US.UTF-8"
LC_MESSAGES="en_US.UTF-8"
LC_PAPER="en_US.UTF-8"
LC_NAME="en_US.UTF-8"
LC_ADDRESS="en_US.UTF-8"
LC_TELEPHONE="en_US.UTF-8"
LC_MEASUREMENT="en_US.UTF-8"
LC_IDENTIFICATION="en_US.UTF-8"
LC_ALL=

解决方案:

sudo locale-gen zh_CN.UTF-8
sudo dpkg-reconfigure locales

如果上面命令还是提示失败,还一下语言。比如:

sudo locale-gen en_US.UTF-8
sudo dpkg-reconfigure locales

 

linux df 查看磁盘使用情况

df 查看系统磁盘的使用情况

常用参数:

       -a, --all  
              显示所有的文件系统

       --total
              对df结果,进行汇总,在最下面输出一行每列的总数

       -h, --human-readable
              将结果的数字转换成更加易读的格式。这个参数很好用

       -H, --si
              与-h作用,但是计算使用1000进制,而不是1024

       -i, --inodes
              显示i节点信息,而不是磁盘块

       -k     like --block-size=1K
              将空间的结果,以kb为单位显示

       -l, --local
              只显示本地文件系统

       --no-sync
              忽略 sync 命令

       -P, --portability
              输出格式为POSIX

       --sync
             在取得磁盘信息前,先执行sync命令

       -t, --type=TYPE
              只显示特定类型的文件系统。如只显示ext4的,可以用 df -t ext4 或者 df --type=ext4

       -T, --print-type
              显示文件系统的类型

       -x, --exclude-type=TYPE
              显示不是指定类型的文件系统,与-t使用相反。如想显示不是ext4类型的文件系统,可以用 df -x ext4 或者df --exclude-type=ext4
       --version 查看版本信息
       --help 获取帮助信息

更多参数使用如下命令查看:

man df
或者
df --help

例子:看磁盘占用空间,还剩多少空间。

df -lh

结果:

Filesystem      Size  Used Avail Use% Mounted on
/dev/xvda1       20G  6.8G   13G  36% /
udev            993M  4.0K  993M   1% /dev
tmpfs           201M  284K  200M   1% /run
none            5.0M     0  5.0M   0% /run/lock
none           1002M     0 1002M   0% /run/shm
/dev/xvdb1       40G   33G  4.6G  88% /mnt

解释:

Filesystem:文件系统
Size:总共大小
Used:使用大小
Avail:可用
Mounted on:挂在分区

如果要查看一个文件系统的信息,可以这样写

df -h /mnt

 

amazon ubuntu vpn server

最近一直想买个VPN用,偶然间看见了亚马逊有免费的服务器可以用。时间是一年。这个可以考虑。于是开始申请亚马逊的server。然后搭建VPN SERVER。

亚马逊的服务器申请,就不在此描述了。申请了一个EC2实例。不过后来碰到了连接ssh的问题,原来一直习惯是用户名和密码的登陆方式。现在需要使用证书的方式。具体连接方式,亚马逊的官网又讲。

记得原来在阿里云的服务器上搭建一个vpn server还是蛮简单的。但是到了亚马逊这里,怎么也就不成功。后来发现,亚马逊的每台服务器只开了22端口。80端口 vpn端口,需要自己添加。具体的位置:点击左边连接 Security Groups 选择对应EC2的网络,点击下面Inbound 增加规则就可以了。注意:80端口是http类型,vpn的是tcp类型的。

注:以下操作全部是root帐户。如果不是,需要添加sudo

端口打开后,就安装pptpd

apt-get install pptpd

配置pptpd

vi /etc/pptpd.conf

添加如下信息:

localip 192.168.2.1
remoteip 192.168.2.10-100

修改ppp的配置信息

vi /etc/ppp/pptpd-options

添加如下信息

ms-dns 8.8.8.8
ms-dns 8.8.4.4

添加VPN用户名和密码

vi /etc/ppp/chap-secrets

下面信息用户名和密码设置成VPN登陆的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了。

# client        server  secret                  IP addresses
username pptpd password *

启用网络转发设置:

vi /etc/sysctl.conf

启用网络转发

net.ipv4.ip_forward=1

执行 如下命令,让网络转发立即生效

sysctl -p

在iptables规则中添加NAT。注意下面的public server ip,我写的是vpn服务器的外网IP。

iptables -t nat -A POSTROUTING -o eth0 -j MASQUERADE
iptables -A FORWARD -i eth0 -o ppp0 -m state --state RELATED,ESTABLISHED -j ACCEPT
iptables -A FORWARD -i ppp0 -o eth0 -j ACCEPT
iptables -t nat -A POSTROUTING -j SNAT --to-source <Public Server IP>

重启pptpd服务

service pptpd restart

赶紧用vpn连接一下试试吧。

 

 

 

ssh 无法使用密码登陆

今天研究了一会亚马逊的EC2。官网声称一年免费试用,于是想着是不是可以搭建一个VPN呢?

马上就开始注册账号,申请服务器。发现亚马逊的EC2登陆是使用证书登陆的。那么要是用密码怎么修改呢?毕竟要是电脑不在身边,登陆服务器就不方便了。好吧,查看一下ssh怎么能够使用密码登陆。

很简单只要修改 /etc/ssh/sshd_config文件

PasswordAuthentication yes

修改完成后,重启服务。

service ssh restart

以上操作在ubuntu中进行的。账户是root账户。

升级php版本到php5.5,掉坑了。。。。

昨天刚刚升级了系统跟php的版本。把php升级到了5.5。升完级后,感觉挺爽。

结果一会服务器就出现了502的错误,有些懵了。。。后来经过排查,发现原来ngnix的一个配置不管用了。就是fastcgi_pass。原来是转到一个9000的端口上。升级后,可能php的配置文件变了。这个不管用了。 继续阅读

too many open files

最近两天可以说与这个too many open files是较上劲了。前段时间,redis服务器出现这个错误,更改了服务器的ulimit的限制。最近go开发的API的服务器也是出现了同样的错误。整的很郁闷啊。不过总得来说,还是学到了很多知识。在此做一个总结。 继续阅读

Shell 反引号 `

shell脚本中的反引号“`”,这个符号通常在tab键的上面那个键,同时按住shift输入。在shell中反引号,可以讲命令的输出赋给变量。在shell编程中,很多时候,shell 命令的输出需要作为下面命令的参数。那这个反引号就会排上用场了。
这个例子很简单,就是按照年月日,创建文件夹。 继续阅读